合法的配资炒股平台_炒股配资代理_炒股配资杠杆-平衡需求与供给 新市民金融创新突破
你的位置:合法的配资炒股平台_炒股配资代理_炒股配资杠杆 > 合法的配资炒股平台 > 平衡需求与供给 新市民金融创新突破
平衡需求与供给 新市民金融创新突破
发布日期:2024-03-25 12:05    点击次数:176

  近期,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普惠金融大文章”的提出,新市民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方面,成为多家银行业务创新的重点。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聚焦新市民金融需求,进一步优化新市民金融产品与服务,从提升金融服务的灵活性、便利性、普惠性出发,助力新市民城市安居与创业就业。

  精准定位构建服务闭环

  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原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近两年来,银行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改变。

  记者从建设银行(601939.SH)了解到,今年以来,该行主动发现新市民金融需求、精准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制定综合金融方案,探索新时期为民办实事新路径,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水平。

  对于城市的新市民而言,安居是根本。建设银行聚焦新市民居住问题,持续加大住房租赁金融力度,完善集股权投资、融资支持、管理运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上市于一体的“投融管退”服务闭环,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该行探索集体土地项目、非住改住项目等多元服务模式,助力增加小户型、低租金、契合新市民需求的租赁住房供给。

  业内分析认为,新市民人群由于总体收入偏低、未获得当地户籍等,申请或使用金融信贷产品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

  鉴于上述难点,兴业银行(601166.SH)依托数字化技术,让信用卡业务成为新市民金融的重要突破口。记者了解到,该行推出新市民专属信用卡,为新市民提供消费便利和优惠促销。考虑到新市民人群的经济状况,在产品收费上,新市民信用卡重点聚焦减费让利、惠及民生,持卡客户不仅可享受核卡成功即免首年年费、任意交易满5笔免次年年费的优惠活动,还可享受减免IC卡工本费、金卡交易短信服务费等多项费用减免,有效降低新市民群体的持卡成本。此外,在产品服务上,针对新市民购买家装家居家电等刚性大额消费需求,新市民信用卡提供现金分期、账单分期、大宗分期等多种消费信贷产品与分期红包手续费优惠活动。

  此外,记者还从上海银行(601229.SH)了解到,自2022年出台《上海银行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方案》发布“美好生活,有你更美”行动计划以来,该行围绕新市民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全生命周期需求,通过差异化政策、创新型产品,不断加大专项资源投入,以新金融、新举措、新服务助力新市民迈向新生活。近日,该行开展了2023年“新市民金融服务宣传月”活动,重点围绕新市民改善生活需求多、基础服务获取难、金融安全意识薄、养老保障规划少等痛点,依托网点深入企业和社区,加强宣导,为新市民建设美好生活提供金融助力。

  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博士后李一帆分析认为:“近年来,新市民群体逐渐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点服务对象。特别是在《通知》发布后,商业银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把握新市民业务发展机遇,聚焦新市民群体,持续拓展新市民客群,在新市民服务领域布局展业。同时,根据新市民群体在创业就业、家装教育、医疗养老等关键民生领域的金融需求,创新推出相关产品和服务,满足新市民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银行业资深观察人士苏筱芮表示:“近两年来,银行业围绕新市民服务开展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基本形成了新市民客群的服务思路,例如在手机银行渠道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创新与突破,多家机构手机银行可以浏览新市民相关的服务专区。多家银行针对新市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需求,推出了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帮助新市民顺利融入城镇生活及就业环境。”

  “对金融业而言,新市民是金融需求旺盛的重要群体。围绕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金融需求,创新推出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将开辟金融服务‘新蓝海’,有助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

  聚焦差异性提供多元化金融

  今年年初,原银保监会在总结当前新市民金融服务时表示,探索实践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具体看来,一是银行保险机构对新市民群体的特征研究不够,新市民数据和信息的整合力度仍需加大,为新市民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基础性支撑不足。二是新市民群体的就业范围覆盖行业较多,身份背景、学历层次、年龄阶段差异较大,银行保险机构服务新市民的精准性、可得性、便利性需进一步提高。

  记者了解到,当前新市民金融仍存在一定挑战和难点。“相较其他客户,新市民群体的个人信用相对缺乏,并且新市民群体的工作流动性相对较强,在城镇居住时间较短,往往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有效抵押物和稳定收入流水,导致商业银行有时候难以有效识别新市民群体的信用等级和风险水平,进而无法精准提供与之匹配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李一帆表示。

  面对上述问题,李一帆认为,银行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破局:一是进一步加大“网格化”金融服务力度,积极运用数字化方式支持网点合理布局,保障新市民展业拓客的覆盖面,提升网点普惠质效;二是在满足监管要求并征得客户同意的情况下,持续运用好银政、银企等数据共享机制以及第三方数据平台,助力批量性快速定位新市民客群,以便精准提供相关产品及服务;三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并依托金融科技赋能,准确刻画新市民群体的差异化金融需求特点,开展针对性营销模式,将金融活水精准浇灌新市民需求,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四是围绕征信机制建设持续进行探索,推动新市民群体的征信白名单建设,提高新市民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度,为进一步在合规前提下拓展长尾客群提供坚实支撑。

  李一帆分析,银行将会继续坚定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围绕以下方面深耕探索,不断优化各类金融资源配置,更加精准对接新市民群体差异性、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不断提高新市民客群的金融获得感和服务满意度。“一方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发挥银行自身传统优势和经营特色,紧密结合新市民群体的迫切需求,找准产品和服务的切入点,创设满足新市民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和一揽子服务;另一方面,优化营业网点布局,在新市民集中生活或工作区域的网点设立服务驿站或专柜,推动营销宣传,围绕新市民客群着力打造新型金融生态场景,增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同样,在苏筱芮看来,新市民金融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一是建立用户画像。相较传统客户来说,一些新市民工作年限较短、工作方式灵活或是频繁更换居住地,甚至尚未建立起信用信息记录,为机构审核带来极大挑战。需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通过多维数据挖掘助力定位用户需求、建立用户画像,使金融、场景、用户三者之间达成有效协同。二是优化服务体验。新市民付出的金融成本主要有时间成本和利率成本。前者的优化主要为加快审核、放贷的速度,线上可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效率,线下可利用母行资源以及专业信贷团队,通过上门服务、定制方案等对需求给予快速响应。三是丰富产品功能。在期限方面,为新市民提供具有超长期限的融资产品;在优惠利率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利率折扣、手续费折扣、权益券等方式,使得新市民群体的综合融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亦十分重要。”



相关资讯